11月16日,中國石油集團首個在氣區的新區新建產能區塊構建“油公司”模式的改革試點單位——西南油氣田公司川中北部采氣管理處累計生產天然氣突破100億立方米,為減少碳排放、優化能源結構、改善地方生態環境,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。
川中北部采氣管理處實行“管理處—井站”兩級管理模式和采用“管理+技術”直接用工模式,較傳統同類生產單位機構壓減近70%、人員壓減近80%,在數字化轉型、市場化運行、體制機制革新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大膽實踐,初步建立了以機構運行高效、用工機制靈活、效率效益顯著為特點的“油公司”管理模式。在百萬噸油氣當量用工低于50人的情況下,如何實現增儲上產、生產經營穩中有進的良好發展勢頭?
生產管理智能化
機構運行高效
堅持聚焦數字化轉型,不斷深化數字化智能化融合賦能作用,打造“天然氣開發與生產智能化協同管控(AAA級)”新型能力,順利通過國家兩化融合管理體系2.0(AAA級)評定認證,形成全面支撐“油公司”模式體制機制變革內生動能。并順勢推動“油公司”模式下的生產管理變革,實現生產指揮中心對全氣藏集中監控,完成“一個氣藏+一個中心”的運行新架構,建立“全氣藏扁平化直管、全業務統籌運行、全過程協同指揮、全時域過程監督”的四全管理新模式,較傳統管理模式一線操服人員優化40%,監督執行效率提升40%。
運行機制市場化
用工機制靈活
探索非核心管理業務市場化,創新操服業務市場化用工方式轉型,逐步完善“油公司”模式下的市場化運營支撐保障機制。全面清理生產經營業務,形成核心與非核心管理兩大類業務清單,全面推動操服業務用工市場化,完善操服業務內部市場用工模式,建立了第三方用工“選拔、使用、考評、退出”的工作模式和流程,初步摸索出操服業務市場化用工轉型試點經驗。與川中油氣礦、寶石花油服公司、川慶地研院等多家單位建立了市場化合作伙伴關系,構建了“內部支撐+外部市場化”的靈活用工機制,主體技術支撐、后勤服務等資源要素調配能力持續增強。
經營管理精細化
效率效益顯著
探索關鍵核心業務管理新模式,打造與“油公司”模式相匹配的更優化的組織模式、更健全的運行機制、更完善的管控模式,試點推行“建設單位+項目管理咨詢團隊+監理”的聯合項目管理模式,并在11個投資項目中成功運行,有效保障了項目建設優質高效推進;引入固定的特色支撐團隊,并依托公司五院兩所、行業高校和專業技術公司,打造“甲方主導+團隊引進+協同攻關”的科技創新體系,《四川盆地蓬萊地區燈影組二段儲層特征與地震預測》《一種基于生產動態分析的氣井產能計算方法》《高磨臺緣帶燈影組氣井堵塞機理及治理對策研究》等多篇論文獲得第33屆全國天然氣學術年會地質勘探一等獎、氣藏開發二等獎以及西南油氣田公司2023年采油氣工程技術交流會一等獎等,為管理處持續高質量發展夯實了技術根基;樹立“以效益為中心”的理念,深入推進提質增效專項行動,圍繞“三提質”“四增效”工作目標,實施59項具體措施,實現綜合效益持續提升。
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